首页 >> 知识 >> 非遗进校园

非遗进校园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中国青年网开展了第二届“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水蜜桃视频APP成人征集宣传活动并推举出十大优秀水蜜桃视频APP成人。近日,中国青年网走进“甘熙故居”,探访江苏省南京市“非遗周周学”系列创新课程实践水蜜桃视频APP成人。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很多人走进独具特色的江苏南京“甘熙故居”,都被这里的江南民居风貌和历史文化气息所感染,如今,这里也是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所在地。

2006年5月25日,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所在地。网络图

该馆目前是江苏南京唯一研究、展示和保护南京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性“双博馆”。“2018年,蜜桃成人网站入口馆被专家和老百姓共同票选为‘南京十大文化地标’和‘南京十大历史文化地标’,同年也被南京市文旅局评为‘最富活力博物馆’。”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副馆长刘媛之介绍。

为做好传承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让广大青少年深度了解、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该馆从2016年开始,创新开展了“非遗周周学”系列创新课程,开发各种成效显著的非遗定制课,诸多非遗传承人在该馆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在馆内外进行非遗技艺展演和教学。

非遗传承创新之博物馆兼“校园”

多间非遗教室全年开展非遗课

你能想象在博物馆里上课是一种什么体验吗?

在南京民俗(非遗)博物馆里,有多间非遗教室,一次可容纳500名青少年学习非遗,博物馆全年开展各类非遗课程。在这里,可看到南京现有的100多项非遗项目,20多项非遗项目所涉及的50多位非遗传承人师徒,以及他们的现场展演工作室。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彩”代表性传承人曹真荣在南京民俗(非遗)博物馆的工作室

在这些非遗课堂中,有南京艺术学院文化遗产与保护专业学生的非遗课,也有南京拉萨路小学的校本实践课以及寒暑假非遗课等等。

每周,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布艺”代表性传承人祁竞会准备好每个学生需要的布贴画材料给南京艺术学院学生上课。从最初让学生临摹她的作品,到学期最后学生自主创作设计自己的作品,祁竞带领着学生一步步深入了解布贴画的魅力。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布艺”代表性传承人祁竞正在南京民俗(非遗)博物馆非遗课堂给南京艺术学院学生讲课,教授布贴画制作技艺。

聊起布贴画的传承,祁竞表示,布贴画虽然已成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布艺”传承项目,但是,了解并从事布贴画制作的人很少,就更少有人去传承传播。从刚开始大家抱着猎奇心里看学布贴画,到现在布贴画成为非遗博物馆里的品牌课程。越来越多的人对布贴画、对非遗技艺感兴趣,她感到十分欣慰。

和祁竞一样,每周,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木艺”代表性传承人常慧君都会带着木板、锯和刻刀等工具来到非遗课堂给学生们上课,她告诉记者,来学习的南京艺术学院学生,每学期的优秀作品都会在非遗博物馆和高校展出。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木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常慧君正在南京民俗(非遗)博物馆给南京艺术学院的学生上专业课,教授木雕版画制作技艺。

除了大学生固定的非遗课程之外,据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刘宁副校长介绍,在拉萨路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里有一个“非遗小传人”的项目,每个年级到四年级的时候,都会有一周的时间学习非遗,其中有一天会在非遗博物馆跟非遗传承人学习非遗技艺。“南京的非遗博物馆叫做99间半,那时会留20间教室给拉萨路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上课,约25人一个小班,20多位非遗传承人同时授课,不仅孩子们学,老师也跟着学。”从2014年开始至今,拉萨路小学的这项课程已经开展6年多,目前,这个项目也获得了全国的教育改革创新奖。此外,据刘媛之介绍,博物馆专门为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四年级学生定制的“500娃娃学非遗”校本课程2017年荣获2013-2016年度南京市博物馆(纪念馆)“十佳”青少年教育项目、2018年荣获“2015-2017年度江苏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 ‘十佳教学设计’”、2023年荣获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2015-2023年度博物馆研学课程及线路推介活动”之优秀课程(自然类、科技类、民族民俗类)三重殊荣。

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不仅在博物馆里为学生开设课堂,还在馆里给非遗传承人开设工作室,并帮助非遗传承人创立自己的品牌和培养非遗传人,对于这样的非遗传承方式,刘媛之副馆长表示,目前博物馆工作人员还在开拓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