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是听障人群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也是他们了解世界的方式。手语对于依赖手语大过依赖字幕的聋人/听障群体来说更直观、更有力,也更有吸引力。为了让他们能够无障碍地享受博物馆公共文化资源,上海博物馆不断开发新的无障碍教育资源,致力提升无障碍服务能级。
《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是上海博物馆联合smg融媒体中心策划的的系列微纪录片,精选25件上海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通过专家深入浅出的解读,辅以生动有趣的旁白,讲述文物的历史和看点,以及文物背后的古人的匠心创造与后人的递藏守护。系列短片一经推出便收获了超过3500万的观看,广受大家的喜爱与好评。
现在,《了不起的宝藏 · 探宝上博》有手语版啦!
历时一个月的研究与创作
为将文物、博物馆丰富庞杂的专业词汇准确翻译出来,既要有效沟通,又要简洁明了,同时还要兼具艺术性与观赏性,上博教育部专业人员与承担该项目的手语翻译团队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及艺术创作,广泛征求高校专家和听障群体的意见建议,对于疑难词语反复推敲、不断修改,确定哪些词要按照规范手语打出来,哪些词要根据制作工艺等实际情况比出来,哪些词要根据情境意韵进行艺术化的表达……前后历时一个月,力求准确传达语义及情感。
《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第一季)》手语版
已于5月11日,在上海博物馆视频号上线
每日更新1集,欢迎垂注
2023年5月21日“全国助残日”,全部25集手语版《探宝上博》将在“上博课程”平台与观众见面。
打造更包容、更可及的博物馆
2023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布了最新版的博物馆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它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专业、道德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会各界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为了服务不同人群的参观需求,上海博物馆近年来不断尝试开发无障碍教育资源,提升无障碍服务的能级;并运用社交媒体等技术手段,拓展无障碍服务的覆盖面与可及性,让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
面向听障群体,上海博物馆推出了五集线上手语主题导览,分别为《如何参观博物馆》《十件必看文物精品》《青铜器上的神秘纹饰》《古代陶瓷烧造的奥秘》《唐代人的生活》,以主题路线的形式,精选不同门类的馆藏珍品,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特色;用手语导览配合文物细节展示,使听障人群也可以用双眼“听懂”文物和文化;通过讲解参观博物馆的具体方法,帮助他们尽快熟悉陌生的空间,顺利地开启探索之旅。
为听障学生,上博准备了5节线上微课程,从5件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珍品入手,为每节微课配有手语导览小短片,让特殊学生能够无障碍地感受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镇馆之宝”大克鼎》《“划时代”的开元通宝》《跟着陶俑“出去玩”》《古人的“存钱罐”八牛贮贝器》《上博“形象代言人”玉神人》,手语导览+拓展学习的模式,使学生在家也能玩转博物馆。
未来,上海博物馆还将继续积极探索博物馆特殊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