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反复发生的化脓性感染,导致中小支气管反复损伤和(或)阻塞,致使支气管壁结构破坏,引起支气管异常和持久性扩张,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大量咳痰和(或)间断咯血、伴或不伴气促和呼吸衰竭等轻重不等的症状[1]。支扩在亚洲人群中属于常见病,然而目前针对支扩的临床关注度和研究热度要远远低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和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2, 3, 4]。目前临床上主要关注针对支扩急性加重的处理,对稳定期支扩缺乏有效的管理。我国呼吸界学者在2012年制定了《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治专家共识》[5],对支扩的规范诊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国内开始逐步重视支扩的诊治和全面规范的管理,并开展了一些研究。为此,本共识结合国际和国内开展的支扩相关研究,对中国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治专家共识进行更新,以期为支扩的临床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
本共识仅针对有临床症状且胸部CT明确有支气管扩张的成人患者。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不在此讨论。
二、流行病学近年来国际上报道的支扩发病率和患病率有所升高。据统计,截至2013年英国人群的支扩发病率增长到31.1/10万,患病率增长到525.8/10万[6],西班牙人群2012年支扩发病率约为48.1/10万[7],美国成人支扩患病率约为139/10万[8]。我国目前尚无大规模支扩流行病学调查数据,2013年发表的一项在7省市城区40岁以上居民的电话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2%(135/10 811)的居民曾被诊断支扩,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5%(65/4 382),女性患病率为1.1%(70/6 429),支扩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我国人群支扩病因谱和发病机制可能与西方存在差异,有待大规模研究进行验证[9, 10, 11]。
三、发病机制尽管各种原因导致的支扩具有异质性,但都具有气道重塑和气道扩张的共同特征。其发病的初始阶段表现为各种原因导致的支气管阻塞或牵拉、支气管黏膜纤毛清除功能损害、气道分泌物潴留,从而使呼吸道更容易发生病原体感染和定植,而病原体的持续存在引发肺部慢性炎症,导致气道结构破坏和管壁重塑,进一步影响气道分泌物排出,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导致支气管永久地病理性扩张,这一过程被称为支扩的“恶性循环”。国内研究表明,支扩患者肺组织病理切片中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均有上皮增生,包括杯状细胞增生和(或)肥大,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证实支扩患者存在异常上皮重塑伴黏膜纤毛结构受损,导致炎症和感染[12]。由于支气管周围炎症导致邻近肺泡破坏,扩张支气管周围肺组织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萎陷、纤维化、肺气肿和肺大疱的表现。因此,支扩本质上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四、病因学支扩是由多种疾病导致气道结构破坏的共同终点,其原因多种多样。作为疾病临床评估的一部分,仔细询问病史,寻找原发病因,进行病因鉴别诊断,不但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诊疗措施,而且可避免不必要的侵袭性、昂贵费时的辅助检查。即使经过全面检查,仍有大部分(约50%~70%)支扩患者无法明确病因,称之为“特发性支扩”[11]。支扩的主要已知病因如下。
1. 既往下呼吸道感染:既往下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婴幼儿和儿童时期下呼吸道感染是支扩最常见的病因[13, 14, 15, 16, 17],如麻疹、百日咳、肺结核、肺炎(包括细菌、病毒和支原体),部分患者会在感染后出现支扩症状。肺结核是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支扩最常见的原因(高达45.3%)[11],随着我国卡介苗接种制度的完善,以及抗结核治疗的规范化,肺结核导致的支扩发病率逐年下降,但仍需关注。此外,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的感染或定植与支扩病情发生发展的关系尤为密切[18, 19];PA的检出及其毒力基因(pldA、exoU)的存在,会影响支扩的急性加重频率及预后(例如肺功能较差、肺功能下降速度更快、病死率更高)[20]。
2. 免疫功能缺陷:在欧美等地区,免疫功能缺陷是支扩较常见的病因。免疫缺陷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有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如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亚群的缺陷(IgG2,IgG4)、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缺乏症、普通变异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common variable immunodeficiency,CVID)、慢性肉芽肿性疾病、补体缺陷、特异性抗体产生功能下降等;常见的继发性免疫缺陷有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等。发生严重、持续或反复感染的患者,尤其是反复肺炎、多部位感染或机会性感染者,应注意免疫功能缺陷的可能。
3. 遗传因素:一些先天性疾病,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纤毛功能缺陷(如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rimary ciliary dyskinesia,PCD)、CF、巨大气管-支气管症、软骨缺陷等也会导致支扩。除支扩自身的临床表现外,常伴有其他系统症状。PCD患者多同时合并上呼吸道症状(嗅觉丧失、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及男性不育等。Kartagener综合征是其中的一个亚型,由支气管扩张、鼻窦炎、内脏反位三联征组成,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其父母可有近亲婚姻史。因此,对于支扩患者应详细采集病史,如呼吸道和全身症状,有无不育史及父母有无近亲婚姻史及支扩病史特征等。
4. 气道阻塞和反复误吸:儿童最常见的气道阻塞的原因是气道异物吸入,成人也可因吸入异物或气道内肿瘤阻塞导致支气管扩张,但相对少见。另外,毒性物质吸入可直接损害气道,改变气道结构和功能而出现支扩;吞咽困难或胃食管反流可导致反复误吸,也可能导致支扩。因此,对于支扩患者均应注意询问有无气道阻塞和误吸史。
5. 其他肺部疾病:相当一部分的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ABPA)因反复痰栓阻塞而形成中心性支扩,是支扩的一种特殊病因,英国的一些研究显示ABPA是支扩较常见的病因之一[21];ABPA患者存在CARD9S12N(caspase-recruitment domain family member 9)高频突变,这也是目前报道的ABPA发病机制中可能的基因基础[22]。慢阻肺和哮喘常与支扩共同存在、互相影响,此类共患病患者呼吸道症状更明显,肺功能损害程度更严重,预后更差[23, 24, 25, 26]。支扩是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 NTM)肺病常见的易患因素,而NTM肺病也可导致支扩,二者孰因孰果至今仍未阐明[27]。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后期多合并有支扩的影像学表现。
6. 其他系统疾病:部分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ic arthritis,RA)患者胸部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检查发现支扩,因此RA被认为是支扩的可能病因之一。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如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相关性血管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这类患者中均有不同比例的支扩发生。有报道支扩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具有相关性,炎症性肠病患者出现慢性咳嗽、咳痰症状时,应排查是否合并支扩[28, 29, 30]。
五、临床诊断支扩患者必须存在影像学上支气管扩张的表现,应行胸部CT检查,其中HRCT对诊断更具敏感度和特异度。同时,还需关注其发生的高危人群、高危因素和发展的严重程度。因此针对支扩的诊断,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高危人群筛查:(1)长期(超过8周)咳嗽、咳痰(特别是脓痰)、痰血,或者以反复咯血为唯一症状,尤其是存在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2)慢阻肺频繁急性加重(≥2次/年),重症哮喘或哮喘控制不佳,且既往痰培养PA阳性的患者;(3)慢性鼻窦炎、RA或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出现慢性咳痰或反复肺部感染的患者;(4)既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史、实体器官或骨髓移植史、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史,出现慢性咳痰或反复肺部感染的患者。
2. 影像学诊断:支扩的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目前国内外诊断支扩最常用的影像学工具是胸部HRCT,其中扫描层厚≤1 mm的薄层CT对支扩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能帮助明确支扩潜在的病因,如ABPA、PCD及异物阻塞等。
支扩的胸部HRCT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内径与其伴行肺动脉直径比例的变化,正常人左右肺支气管内径与并行肺动脉直径的比例分别是0.75和0.72。支扩的胸部HRCT主要表现直接征象包括:(1)支气管内径/伴行肺动脉直径>1;(2)从中心到外周,支气管未逐渐变细;(3)距外周胸膜1 cm或接近纵隔胸膜范围内可见支气管影。间接征象包括:(1)支气管壁增厚;(2)黏液嵌塞;(3)呼气相CT发现“马赛克”征或“气体陷闭”[31]。此外还可见到支气管呈柱状或囊状改变、气管壁增厚(支气管内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