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 年至 1926 年的日本大正时代是一个政治和社会发生变革、走向强大民主框架的时期。它始于 1912-13 年的大正危机, [87]导致首相桂太郎下台,并扩大了政友会和民政党等派系的作用。 1925年确立男性普选权;但这一时期也有当年《维护和平法》的颁布,压制了不同的声音。 [88]日本与盟国一起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进步和全球认可,最终使日本获得了国际联盟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 [89]
在文化上,大正时代文学艺术复兴,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等人物留下了痕迹。然而,这个时代却被 1923 年关东大地震等灾难所破坏,该地震夺走了超过 10 万人的生命[90] ,并在关东大屠杀期间引发了针对数千名韩国人的暴力事件。 [91]这一时期社会动荡盛行,要求选举权的抗议活动和 1921 年原隆首相被暗杀导致了联合政府和无党派政府的产生。
从明治到大正的转变
大正时代于 1912 年 7 月 30 日明治天皇去世后开始。新天皇大正身体虚弱,健康问题,导致他对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减少。这一变化导致政治权力从主导明治政府的寡头元老政治家转向帝国议会和民主政党的民选代表。这个时代的特点是现代化努力的继续和西方思想和制度的进一步采用。
尽管日本作为工业和军事强国的地位日益增强,但该国在大正时代初期面临着重大的经济挑战,包括明治时期大规模的军事和基础设施投资所产生的沉重债务。
早期政治发展和大正政治危机
大正时代始于政治不稳定,尤其是 1912 年至 1913 年的大正政治危机。当西园寺金茂首相试图削减军费时,陆军大臣辞职,立宪政友会内阁瓦解。随之而来的政治僵局暴露了军队和政府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以及元老解决危机的无力感。
公众对军事干预政治和缺乏民主代表权的愤怒导致了一个新政党立宪会(立宪会)的成立,该党于 1914 年在众议院赢得多数席位。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政党在日本政治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标志着大正民主运动的开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日本提供了扩大其在亚洲影响力和版图的机会。 1914年8月23日,日本与同盟国联手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省的领土和太平洋岛屿,包括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绍尔群岛。
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旨在扩大对中国的控制,促进其在该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这些要求包括承认日本对前德国领土的控制、对满洲和内蒙古的更大影响力以及限制中国向其他外国列强租借领土的能力。这些要求引发了中国广泛的反日情绪,并招致西方列强的批评,迫使日本撤回了一些最具争议的要求。尽管如此,日本在中国的霸权却显着扩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向盟国提供战争物资,导致工业快速增长,出口增加,日本从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该国从战争中崛起,成为一个主要的经济和军事强国,并在 1919 年巴黎和会上被承认为“五巨头”国家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与大正民主的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历了经济繁荣,该国新获得的财富增加了对民主改革的需求。这一时期见证了政党的发展和普选的推动。立宪政友会和立宪民主党组成的两党制成为日本政治的主导力量。
1918年,平民、立宪政友会成员原隆成为第一位非贵族首相,标志着日本议会民主发展的里程碑。他寻求扩大选民规模,启动公共工程计划,并处理复杂的军民关系以维持政治稳定。
然而,民主运动面临着挑战,例如1918年因米价飙升和普遍的经济困难而爆发的稻米骚乱。骚乱暴露了工人阶级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并激发了政治和社会变革的要求。
为了应对这些压力,1925年颁布了《普选法》,赋予所有25岁以上的男性普选权,大大扩大了选民规模。然而,这一进步的同时还伴随着同年的《和平维护法》,该法对政治异议施加了严厉的限制,反映出政府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恐惧。
经济波动和大萧条的影响
大正时代见证了经济的繁荣和不稳定。 1920 年代初的特点是经济衰退,被称为“战后衰退”,这是由于战时需求突然结束和恢复和平时期经济造成的。 1923 年的关东大地震进一步摧毁了东京和横滨,造成大规模破坏和人员伤亡,并加剧了国家的经济挑战。
1929年开始的全球大萧条使日本进一步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出口价值暴跌,失业率飙升,农村贫困加剧。 1930年政府决定恢复金本位,导致情况恶化,引发通货紧缩和经济困难,导致社会动荡和对政治制度的不满情绪上升。
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政府的反应
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成功启发了日本的左翼运动,日本共产党于1922年成立。尽管该党被取缔并转入地下运作,但它得到了知识分子和劳工活动人士的支持。作为回应,政府加强了对左翼活动的镇压,特别是在 1923 年虎之门事件(一名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的激进学生企图暗杀裕仁皇太子)等事件之后。
1925 年的《和平维护法》及其随后在 1928 年的修正案使政府能够更有效地镇压政治异见,目标是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其他被认为对国家构成威胁的人。到大正时代末期,左翼运动已严重削弱,许多活动人士被捕或被迫藏匿。
外交政策和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立场
大正时代标志着日本成为重要的国际强国。在1921-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会议上,日本同意限制其海军力量,签署了五国条约,规定了美国、 英国、日本、 法国和意大利之间的主力舰比例。 《四国条约》和《九国条约》旨在维护亚太地区稳定,尊重中国主权,表明日本愿意与西方大国合作。
然而,日本与中国、 苏联和美国的关系持续紧张。后者对日本公民的移民限制以及中国日益高涨的反日情绪助长了日本国内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情绪。
大正民主的终结和向军国主义的转变
尽管在民主治理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大正时代的政治和经济挑战暴露了日本议会制度的弱点。这个时代的民主成果因经济不稳定、大萧条的影响以及《和平维护法》对政治异见的镇压而受到破坏。
1926年大正天皇去世后,其子昭和天皇(裕仁)即位,开启了昭和时代。 1930 年代,随着军事领导人对政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大正民主的衰落变得越来越明显,这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和扩张主义政策的开始,这将导致其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