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艾滋病的治疗与管理正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2024年,我国艾滋病防治领域迎来了又一里程碑式的进展,《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的全面更新。本次更新不仅聚焦于抗病毒药物的最新进展,更将全病程管理理念贯穿于始终,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科学化的治疗策略与全程关怀。
近期,北京协和医院曹玮教授分享“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及全病程管理-2024版《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感染前沿特将精彩部分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背景介绍
1. 世界艾滋病研究的三个阶段
1.0时代,即鸡尾酒疗法前时代,从1981年首例艾滋病病例报告到1993年,见证了艾滋病的发现、病毒的分离以及首个抗艾药物的诞生,开启了艾滋病治疗的初探之路。
2.0时代,鸡尾酒疗法时代,1996年HAART疗法的问世彻底改变了治疗格局,通过多药联合有效抑制病毒,促进了免疫功能的重建,极大地延长了患者生存期。
3.0时代,后鸡尾酒疗法时代,自2011年起,研究聚焦于免疫异常激活与综合治疗策略,2015年提出的“发现即治疗”新策略更是推动了艾滋病防控与治疗的前沿发展,旨在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治疗目标。
2. “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承诺
在2025年前控制新增HIV感染至37万例内,AIDS死亡至25万例内。UNAIDS设定2025阶段性目标:95%感染者知晓病情,95%确诊者接受ART治疗,95%治疗者实现病毒学抑制,以及95%高危人群接受综合预防方案,全面推动艾滋病防控与治疗进程。
3. 回顾:艾滋病诊疗之中国战役
1985年首例报道,1993年启用ZDV等药物治疗,1995年发布首部诊断标准。2003年起全面免费治疗,2005年出台诊疗指南。2016年推广全球即治策略,2018年指南强调“三驾马车”抗病毒疗法。至2023年,全病程管理成为新指南重点,展现中国在艾滋病防控与治疗上的持续努力与进步
4. 2024版指南更新背景
临床证据不断积累和推陈出新,治疗决策依据增多;中国晚发现患者比例偏高,HIV早诊成为诊断重点;新的药物出现,抗病毒治疗疗效评估理念不断进步;进入后ART时代:聚焦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INR新干预措施;首次提出艾滋病脆弱人群概念,进一步推广全病程管理理念。
更新要点
更新要点一:早期诊断
所有HIV患者均应在初次HIV诊断时进行病毒载量测定,有条件时在启动ART前要进行耐药检测。
核酸补充试验:HIV-1核酸定性和定量检测均可用于核酸补充实验,推荐首选使用定性检测试验作为核酸补充试验。HIV-1核酸定量检测低于检测下限,报告低于检测下限;>1000拷贝/mL报告检测值;检测限以上但≤1000拷贝/mL建议重新采样检测。
HIV核酸检测对于急性期、窗口期及晚期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更新要点二:ART药物选项
国内现有多种主要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涵盖NRTI、NNRTI、PI、INSTIs等类别,包括AZT、NVP、LPV/r等。特别提到CAB(2023年长效注射单剂)及ABC/DOR等特定药物。此外,还有复方制剂如单片合剂和复方单片制剂,如TAF/FTC/EVG/C等。值得注意的是,新药3TC/TDF/EFV(400mg)(依非米替)在2023年获批,为我国原研开发。这些药物在艾滋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成人及青少年初治患者抗病毒治疗方案
需根据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因素选择。EFV不适用于高病毒载量患者;RPV限于低病毒载量和高CD4+T细胞计数者;ABC需HLA-B5701阴性;DTG+3TC或DTG/3TC适用于HBsAg阴性且病毒载量较低者。避免对CD4+T细胞较高的患者使用含NVP的方案,HCV感染者亦同。新药如3TC/TDF/EVF(400mg)为我国原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