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澳门塔远眺,澳门三岛状若三瓣莲花。这个中国面积最小的省级行政单位,北连珠海,南临南海,西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隔水相望。近处,脉脉流动的濠江水,将澳门、珠海紧密相连。
珠澳两座城、共饮一江水。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4周年,珠澳合作也走过了风华二十四载。
24年来,莲花大桥、西湾大桥、港珠澳大桥相继落成,口岸通关模式不断升级,青年交流、贸易合作、文旅融合逐步深化,两地之间的人流、车流、物流日益顺畅。据海关统计,24年以来,内地对澳门累计进出口总值4421亿元人民币,为澳门发展注入澎湃活力。
硬联通、软衔接、心相牵,当前,珠海正坚定不移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全力支持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历程
珠澳密切往来的风华数十载
珠海与澳门唇齿相依,数十年来,两地往来密切。
早在1978年,澳门商人曹光彪在珠海开办了全国第一家补偿贸易企业香洲毛纺厂,首开对内地直接投资的先河。这家澳资创办的毛纺厂,也成为了改革开放在珠海经济特区的一面旗帜。10年后,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粤澳边境会晤制度,珠海主要负责边境工程建设、口岸事宜、环境保护、边境贸易、水上安全、对澳供水以及涉外事件的处理等工作。
直到1999年,澳门回到祖国怀抱,珠澳往来也迎来新的阶段。在这一年,珠海拱北口岸老旅检大楼关闭,新联检大楼启用,设计日通关量约15万人次,告别了老大楼面积小、进出境旅客日晒雨淋的历史。珠澳通关由此开启的新的历程。
“以前跑3个窗口,现在一个就够了。各种单证也大幅简化并统一了标准,方便快捷!”时年12月,“三检合一”的试点也在拱北口岸进行。最先享受改革红利的一批人中,有上世纪90年代第一批考取《报关员资格证》的报关员周金宏。据他透露,每天早上6时许他就会来到报关大厅排队,手写报关单,跑口岸几个部门,缴纳检验费,领取检验检疫证书,海关报关、查验、放行等,一套流程下来,两个小时就过去了。而在那以后,这种繁琐的流程没有了。
澳门回归祖国后的10年间,澳门企业开启了在珠海以制造业为主的投资,投资项目则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彼时,珠海与澳门贸易增长迅速,经贸往来活动紧密。截至2008年,澳门历年在珠投资项目超4200个,占珠海历年累计外来投资项目的四成。
双方还成立了珠澳合作专责小组。2008年12月,珠澳两地政府签署了《关于成立珠澳合作专责小组的备忘录》,正式成立珠澳合作专责小组,作为政府间直接沟通联系的机制。次年4月,专责小组在珠海举行首次会议。今年12月7日,2023年珠澳合作会议在珠海召开,会议主题定为“提升珠澳合作水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澳珠极点建设”。
“2023年珠澳合作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上述会议现场,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志豪如此概括。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李伟农则表示:“希望珠澳合作能不断地丰富和拓展,珠澳合作之路,能够走得更深更远。”会上,珠澳双方达成共识,将在投资贸易和旅游发展等领域加强合作,双向赋能共同推进“澳珠极点”建设。
近些年,珠澳合作不断迎来新突破,一步一个脚印,见证着两地密切往来的历程。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启用、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开通、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正式通水、粤澳联网220千伏第三通道正式投产……一路走来,合作不断、突破连连。
在双方的携手并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