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古代没有汉语拼音,古人是如何识字注音呢?

古代没有汉语拼音,古人是如何识字注音呢?

02

直音法

到东汉末年,一些学者在“读若法”的基础上,创造了“直音法”,相对来说,这是一种明显的进步,最起码杜绝了引起读音混乱的部分问题。

“直音法”就是采用读音完全相同的另一个汉字,给不认识的汉字进行注音。

比如,“涊”字不太常用,许多人不认识,若以常用字“碾”字放在旁边给注音,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直音法”仍然有缺陷,跟“读若法”的缺陷一样,对那些发音只有一个字的读音,或者只对应一个读音的字,还是难以标注出准确读音。

另外,要正确掌握“直音法”,要做到每一种读音必须掌握一个常用字,才能有效使用直音法,否则,仍然会引起读音上的混乱。

03

反切法

在“直音法”盛行几十年后,一些学者逐渐发明了“反切法”。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反切法”是跟音韵学同步产生的,两者都起始于东汉末年,是受到“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后,而创造出来的相当科学的注音方法。

三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孙炎有一本著作《尔雅音义》影响很大,在这本书里,他首次采用“反切法”注音,因此,他被后世学者公认为“反切法”的创始人。

“反切法”诞生300多年后,到隋唐时期才逐渐完善下来,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汉字注音方法,前后使用1500多年,直到近代才逐渐被淘汰,对汉字读音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历朝历代编撰的工具书和字典,比如,隋朝学者陆法言编撰的《切韵》,唐朝学者孙愐编撰的《唐韵》,北宋学者陈彭年、丘雍合著的《广韵》,明朝学者梅膺祚编著的《字汇》,清朝康熙年间学者张玉书、陈廷敬合著的《康熙字典》,一直到清代嘉庆年间著名学者段玉裁所著的《说文解字注》,都采用了“反切法”给汉字注音。

“反切法”就是用两个汉字,把它们的读音一刀切成两半,前一个字取声母,后一个字取韵母和音调,然后,把它们的读音拼在一起,就组成了另一个字的读音。

例如,在《康熙字典》里, “坛,徒干切”。采用了“徒”的声母t,以及“干”的韵母an,两者组合后就构成了tan(坛)的读音。

比起“直音法”,“反切法”更加科学,学习者只需了解汉字有多少个声母和韵母(加音调),就完全可以拼出所有汉字。

但是,“反切法”也有缺点,最显著缺点是:面对读音比较复杂的汉字,这一刀应该切在什么位置,并没有明确规定,一些切法也能切出好几个汉字。比如,徒干切,既能切出“坛”字,又能切出“湍”字,不容易让学习者做出准确判断。

04

汉语拼音注音

“汉语拼音注音”诞生的历史很短,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碰撞后的产物,距今虽然只有100余年历史,但影响力非常重大。

尤其是1958年2月《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后,汉字的注音步入了新的里程碑。这套方案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给汉字进行注音,注音后的汉字通俗易懂,对中外学子识读汉字,学习汉语普通话,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向外传播,都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汉语拼音注音”由于好学易懂,几乎没有缺陷,所以,自诞生以来,迅速成为汉语注音的主流。一些由汉语拼音标注的汉语词汇因为影响力巨大,甚至被收录在拉丁文字典里,进一步扩大了汉语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信息源:语言学人微信公众号

编辑员:小蘑查看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