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双白
中国舞蹈家协会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喜庆日子里,人们也自然多了些历史的情思。灯下,手捧着吴晓邦先生出版于1949年的《新舞蹈艺术概论》,不禁思绪万千,一些有关先生的记忆伴随着秋夜里桂花的暗香涌上心头。
寻觅:叛逆者青春的历史偶遇《中国舞蹈大辞典》这样介绍先生:“吴晓邦(1906-1994):中国现当代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舞蹈编导、舞蹈理论家、教育家。”
1906年12月18日,吴晓邦出生在江苏省太仓县沙溪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实在太穷,在他10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忍着分别的痛苦把他过继给当地的一个大户人家当养子。
这大户人家姓吴,富甲一方。江浙一带富裕人家的民居建筑,流行“跑马楼”——四周一圈都可通行的、带有天井的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二层楼宇。沙溪镇的吴家跑马楼有七进之深,私宅北侧还有湖光粼粼的私人花园,湖水中的巨石从太湖运来,气宇轩昂地衬托着吴家非凡的地位。今天沙溪镇的人民百货商场,曾经就是吴家的南北杂货店,连锁的买卖占了整整一条主要街区。
吴家富有,却膝下少子。家里老太爷一心一意地想把养子培养成家产的管理人,为此还特意给养子取名为吴锦荣,学名吴祖培,字启明。
中国现当代舞蹈的先驱者诞生于江苏太仓,颇有些传奇色彩。太仓是当时江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地方,从明清时代起这里就是官府的粮食基地,号称“第一粮仓”,“太仓”即由此得名。这里水陆货运都十分发达,人们的思想也非常活跃。在太仓,有当时江南地区最大的道观,每逢年节或有重大事情发生,那里都要举行盛大的道教仪式表演。吴祖培一听见道观里传来的鼓乐之声,就会急急忙忙地跑去观看。道观里的老道长是一个非常好的鼓手,听他击鼓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其他的道长们还会唱出好听的歌,并能边唱边跳。绣着八卦图案、丹顶仙鹤、青松翠柏图样的服饰,同样深深地吸引着吴祖培。玄妙观里丰富的道教仪式,以及在临近的上海这个“东方不夜城”里所见到的一切,不知不觉地在他的心灵深处埋下一颗颗艺术的种子。20世纪20年代中国动荡的社会生活,更是给了吴祖培最初的人文教育和革命启迪。1925年的“五卅”运动里有他的呐喊,北伐军在武汉开办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里有他的身影,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上海亭子间里有他苦闷的徘徊。从五四运动到北伐战争,社会变革让吴祖培深受震动,激愤之论令他深思,先驱之血令他痛苦万分。
当时很多大户人家常常送子到海外求学,吴家也把吴祖培送往日本学习经济,其中的用意不可谓不深。1929年春天的一个早上,满怀苦闷的吴祖培离开家乡,前往日本。那一时刻,郑和七下西洋时率水军将士朝拜过的妈祖“天妃宫”里,依然飘渺升飞着祈祷的烟雾,郑和下西洋的始发港——刘家港(今太仓市浏河镇)里,古老的闯海传说依旧鼓舞着青春的心。吴家希望他在日本学好经济,日后回国接管庞大的家族商业事务。
吴晓邦留日期间的标准像
如果吴祖培按部就班地走好经济之路,中国现当代舞蹈的历史就要重写。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到了日本之后,经济学说并没有引起吴祖培多大的兴趣,倒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新风潮让他感动。他居住在东京早稻田大学地区,活跃的文化和艺术空气给了他无限的激情和遐想。《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文学名著让他浮想联翩,心智大开;而中国新文学先驱者如郭沫若等人的新诗歌更让他激情澎湃。他开始用业余时间学习西洋乐,并由此成为波兰钢琴家肖邦的忠实崇拜者,以至于给自己改了一个名字——吴晓邦。
吴晓邦在东京与小提琴老师合影
一次非常偶然的际遇,真正影响了吴晓邦一生的走向,从而也影响了中国现当代舞蹈的历史道路。有一天,他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大隈讲堂里看到了一场舞蹈演出——《群鬼》。作品表现了社会上不平等而造成的冤屈之情,让吴晓邦感到了极为强烈的心灵震荡。他几天几夜不能入睡,作品中对于社会上的不公和人世间的矛盾所作的揭露和批评,让他看到了艺术改造人生的伟大力量!吴晓邦说:“《群鬼》给我印象很深,使我从此对舞蹈产生了兴趣。它是我立志献身舞蹈事业的启明星。”
吴晓邦放弃了学习经济,专心于舞蹈。一开始,他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选择哪个舞种,就参加“高田雅夫舞踊学校”的芭蕾舞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优异;尤其是他对于音乐的感悟力很强,肢体协调,动作规范。自1929年至1936年,吴晓邦曾先后三次赴日本留学,学习芭蕾舞和现代舞。深入地了解德国表现主义现代舞的理论与技术,并且受到美国现代舞家伊莎多拉·邓肯思想的很大影响。1934年,吴晓邦开始读《邓肯自传》,越来越渴望着用舞蹈艺术去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他说:“我觉得邓肯的现代舞和芭蕾舞不同,但是到底应该怎样做呢,我是不敢想的。当接触到要表现二十世纪现代生活中的人物性格时,我就感到束手无策了。我开始苦闷起来……”恰在此时,吴晓邦于1929年第一次留学日本时的两个同学、日本著名舞蹈家江口隆哉和宫操子,从德国留学归来,1936年开办了暑期舞蹈班,传播欧洲现代舞,“当时日本介绍的主要是德国最早的现代舞蹈家拉班及其学生、舞蹈家魏格曼的一套完整的体系。……那是属于反映现代生活题材的舞蹈”。于是,吴晓邦开始尝试性地去学习现代舞。当戴着丝边眼镜、显得文质彬彬的吴晓邦,在教室的地板上踏跺下第一个现代舞舞步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就是中国现代舞蹈的历史发端。
吴晓邦在东京的舞姿
1932年第一次回国的时候,吴晓邦就在上海四川北路的一家绸布商店的二楼上开设了“晓邦舞踊学校”。这是中国现代舞蹈史上第一个教授舞蹈艺术创作和表演的学校,这个学校的第一个学生就是后来成名的电影演员舒绣文。在当时,一个男人跳舞是不被人们理解的,更何况教授的又是并不华美的,总是在表现人生中苦难与矛盾的现代舞蹈呢。学校开学后,只有很少的几个人参加学习,但吴晓邦毫不气馁,坚持走自己的路。
1935年9月,吴晓邦在上海举办了自己舞蹈创作和表演的“第一次作品发表会”。演出的作品有《送葬曲》《浦江夜曲》《傀儡》《和平幻想》《吟游诗人》《小丑》《爱的悲哀》等,共11个节目,均为独舞。这些节目,基本上都是吴晓邦留学日本期间的习作。其中不乏成绩突出者,如《傀儡》。作品1936年在日本东京首演,创意来自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之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地区,扶持逃亡于此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当了伪满洲国的皇帝。身在日本的吴晓邦听到这个消息,既感到气愤,又从内心深处嘲笑这个荒唐的世界。他采用木偶式的僵硬、无生气的动作,表现傀儡对主人的绝对服从。当这个舞蹈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间演出时,大家都不仅深深地佩服他的勇气,而且对作品里那个头戴大大的假面具、半蹲着跨开两条腿、左右晃动脑壳,自觉得意而实际毫无生命的艺术形象,留下了极为强烈的印象。这个舞蹈“显示了作者企图改变人们对舞蹈的审美与价值认识的努力,是对当时沉湎享乐、低级庸俗的舞蹈的有力挑战。此舞是中国舞蹈家在日本公开演出的第一个新舞蹈作品” 。
吴晓邦在《傀儡》中的舞蹈造型
同年,吴晓邦在上海建立了“晓邦舞踊研究所”。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舞蹈艺术研究所。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舞蹈理论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1937年4月,吴晓邦在上海卡尔登大戏院(即后来的长江剧场)举行了他的第二次新作发表会,共演出了6个作品:《懊恼解除》《奇梦》《拜金主义者》《傀儡》《送葬曲》《夜曲》(又名《黄浦江边》)。吴晓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