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意趣盎然,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
三、《题菊花》(唐末·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自魏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但黄巢笔下的菊花,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在这首咏菊诗中,“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他要做“青帝”(司春之神),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
四、《不第后赋菊》(唐末·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末诗人林宽有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他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这首诗的境界比蜜桃成人网站入口刚介绍的《题菊花》更雄伟、豪迈。他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越发不满。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五、《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南宋·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这首词大概作于李清照南渡后不久,写秋景,寄乡愁之作。作为一位明慧睿智而又经历了生活磨炼的女词人,晚年的她终于以豁达的心胸撇开凄凉感伤的情绪的折磨,唱出了“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趁着东篱黄菊盛开,何不把酒临风,欣赏这傲寒奇葩?
六、《庭前菊》(唐·韦庄)
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
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
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
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
这首诗所吟咏的并不是绽放的花朵,而是还在生长之中的菊花,借此表达思乡之情(唐代长安城中,菊花栽种得非常普遍)。诗人以拟人口吻说,为了追忆长安遍处开放的胜景,我把你们(指菊花)移植过来,载满了庭院;后两句也以拟人口吻转而对旁边的兰花说,不要笑话菊花现在青青的颜色,她们将会在秋天的登高欢会中开放。可以看出,这首诗实际有两重主题,一是思乡,一是羡慕菊花的高洁不俗。(龙山:据《晋书·孟嘉列传》载,九月九日重阳节,桓温曾大聚佐僚于龙山;后人遂以“龙山会”代称重阳登高聚会)
七、《咏菊》(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初降的霜轻轻的附着在瓦上,芭蕉和残荷无法耐住严寒,或折断,或歪斜,只有那东边篱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开让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