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小小的一把扇子,其制作技艺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繁复耗时。就这么一把小扇子,曾经是南京青奥会伴手礼之一,去年还与南京云锦博物馆合作定制了一批折扇。
在宣城水东镇旅游服务中心的宣扇馆,一整面墙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折扇,这些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宣扇”第五代传承人罗亚兰的宝贝,“制扇路程很艰辛,工艺特殊的要一个月才能做出来,希望能把这个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断档16年,传统手艺差点失传
在宣城市洪林镇的一处宣扇工厂里,几位手艺精湛的技师在熟练地进行着定形、抛光等工序。别看这里10年以上经验的老技师有16人,早在1996年罗亚兰重拾宣扇制作时,这一项传统手艺曾断档了16年之久。
宣扇,是以产地命名的一种折扇,产于安徽省宣城地区,起源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以各种竹片、檀木为骨,以宣纸、韩纸、绢布、真丝等为面。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传统制扇工艺流失严重。
“我家在爷爷辈之前是制扇世家,从小就看到爷爷家有很多扇子。”罗亚兰自小耳濡目染,也从爷爷那里学到了造型、抛光等传统制作工艺。爷爷去世后,她再也没见过有人制作宣扇。
为了不让家族传统手艺没落,罗亚兰辞去了工作,一头扎进了宣扇的世界,一做就是26年。她还跑到苏州、杭州、德清等地的扇厂学习取经。把学到的知识、现代工艺与爷爷教的传统宣扇工艺结合,罗亚兰开起了宣扇小工坊。
从竹子到扇子,要经历76道工序
每一位制扇师傅用到的制扇工具不少于5种,每一把宣扇至少要经过三次晾晒一次阴干,搭面切刀每切300把扇子就必然磨一次……宣扇制作工艺繁多且复杂,从一棵竹子到一把扇子,要经历76道工序,最少要两周半时间。
浸泡、造型、打磨、煮色、烘干、抛光、拼装……每一道工艺背后都有大学问。有的造型复杂、特殊工艺的扇子,甚至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完成。
“竹子要用6年以上的老毛竹、深山玉竹、乌竹,木材是黑檀、绿檀、红木、鸡翅木、檀木及缅香木等名贵的木材。”罗亚兰告诉记者,宣扇的扇骨有一道特殊的“回锅工艺”,用水煮过,冲洗之后“回锅”再次蒸煮,这样做出来的扇骨才韧性强、弹性好、不易折断。
“爷爷那时的宣扇,扇面只有石印工艺,现在已经有各种工艺,扇面也更加多彩。”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罗亚兰不断创新,融入了时代的新元素。如今,她已经设计出了1000多个品种。
她的得意之作是一把全竹制的镂空扇子,扇面上标注着各种数字,正面看上去像圆规,侧面看去是刻度尺,展开来看又变成了度量器。这把扇子和其他镂空扇为一组,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银奖。
入选南京青奥会伴手礼
如今走出国门
展开全文“宣城是宣纸的诞生地,宣纸为宣扇的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罗亚兰介绍说,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欢以宣扇为载体创作作品,沈周、文徴明、唐寅、仇英等有大量精致的书画折扇(扇面)作品流传后世,其中就有以宣扇为创作载体的。
在2014年南京青奥会期间,罗亚兰的宣扇还入选了伴手礼,被送到了嘉宾手上。“当时的扇面是真丝的,大概做了3000把。”罗亚兰回忆说。
如今,罗亚兰制作的宣扇已成功走出国门,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法国、马来西亚等地,在国内20多个城市均有销售。2023年11月,沪苏浙皖一市三省消保委首次联合发布100款“长三角特色伴手礼”名单,其中就有宣扇。
“希望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