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MS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技术,它将液相色谱与质谱相结合,以实现对复杂样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在LC-MS中,MS1和MS2检测分别对应一级质谱(MS1)和二级质谱(MS2)分析。以下是LC-MS进行MS1和MS2检测的过程:
1、液相色谱分离:
LC-MS的第一步是液相色谱分离,液相色谱通过固定相、移动相和梯度洗脱条件实现样品中组分的分离。
2、电离:
经过液相色谱分离后,样品溶液被引入质谱仪的电离源。电离源将样品分子转化为带电的离子。在生物分析中,常用的电离方式有电喷雾电离(ESI)和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
3、一级质谱(MS1)检测:
带电的离子进入质谱仪后,首先进行一级质谱(MS1)检测。在MS1阶段,质量分析器(如四极杆、飞行时间或轨道阱)对所有进入的离子按照质荷比(m/z)进行分离。质谱检测器记录这些离子的信号强度以生成一级质谱图。该图展示了样品中各组分的质荷比(m/z)与相应的信号强度之间的关系。
4、二级质谱(MS2)检测:
在某些实验中,需要进行二级质谱(MS2)分析,以获取更详细的结构信息。在MS2阶段,选定一个特定的一级离子(称为前体离子)进行进一步的碎裂。这通常通过碰撞诱导解离(CID)或者更高级的解离方法(如电子转移解离,ETD;或电子捕获解离,ECD)实现。解离后产生的碎片离子(产物离子)进入第二个质量分析器(在一些质谱仪中,如Q-TOF或轨道阱,同一质量分析器可用于前体离子和碎片离子的分析)。在MS2阶段,质量分析器对产生的碎片离子按照质荷比(m/z)进行分离和检测。
5、生成二级质谱图:
质谱检测器记录碎片离子的信号强度,生成二级质谱图。该图展示了前体离子经过碎裂后产生的碎片离子的质荷比(m/z)与相应信号强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二级质谱图,可以获取目标分子的结构信息,如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修饰位点等。
在进行LC-MS分析时,可以根据实验需求选择不同的质谱模式,如全扫描模式(Full Scan)、选择性离子监测(Selected Ion Monitoring, SIM)、多重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MRM)或数据依赖采集(Data-dependent Acquisition, DDA)等。
全扫描模式是在整个质荷比范围内记录一级质谱,用于获取样品中所有离子的信息。选择性离子监测(SIM)是选定特定质荷比的离子进行检测,以提高灵敏度和定量准确性。多重反应监测(MRM)是针对特定的前体离子-产物离子转换进行检测,常用于定量分析。数据依赖采集(DDA)是根据一级质谱中的离子强度自动选择前体离子进行二级质谱分析,常用于蛋白质组学和肽段鉴定。
总之,LC-MS的MS1和MS2检测分别对应一级和二级质谱分析。通过一级质谱(MS1)检测,可以获取样品中各组分的质荷比(m/z)和信号强度,为进一步的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提供基础信息。二级质谱(MS2)检测则通过对选定的前体离子进行碎裂和产物离子分析,提供了关于目标分子的详细结构信息,如氨基酸序列和修饰位点等。
不同的质谱模式可以根据实验需求进行选择,以获得所需的信息。无论是全扫描模式、选择性离子监测(SIM)、多重反应监测(MRM)还是数据依赖采集(DDA),LC-MS技术都能提供丰富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数据,为生物医学研究、药物发现、环境分析等领域提供重要支持。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生物药物表征,多组学生物质谱检测优质服务商
相关服务:
蛋白质质谱鉴定
MRM/PRM定量蛋白组学分析